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是当前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的教育原则,
不想让孩子在起跑线上甘居人后,则势必要在枪声响起之前早迈一步“抢跑”。
哪怕是在咨询室内,我也频频能听到家长对于“抢跑教育”感到头疼的抱怨:
【资料图】
“自打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头疼,总害怕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落后别人很多。”
那么什么是“抢跑教育”,这是近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风靡一时的热词,
指的是提前开发孩子的大脑,为孩子塑造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,
这样做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,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的成绩略高于其他孩子。
但如果长远来看,“抢跑教育”的做法却未必是明智的。
美国幼儿教育心理学家David Vicat,
曾经在1967年针对提前教育行为对孩子的长期影响,
进行了一场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
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位于贫困地区近68个3至4岁的孩子。
实验的过程中,大卫将这些儿童分配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学前班当中。分别为:
传统型:不教授书面知识,以游戏和实践为每日教学任务混合型:教学理念成熟,在课堂上会布置作业学科直接教导型:直接教授知识,大量作业布置同时会使用习题集,并定期进行测验或者是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。
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,直接教导型学前班的幼儿的确在学业方面表现非凡,
但这种优势并没能持续很长的时间。
在研究小组的专家们持续跟踪调查的过程中,他们发现,当68名研究对象进入青春期之后,
直接教导型的孩子相较于其他两组的孩子来说,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叛逆行为。
并且与同龄人之间更容易产生摩擦,也更容易感受受挫和受伤害。
更为惊人的发现是,当这68名孩子成年之后,
直接教导型的孩子普遍在婚姻当中更难找到幸福。
且该组孩子的犯罪率为39.19%。远远高出其他两组孩子的13.5%。
从这一研究当中,我们也能够得出大概的结论就是,
在学前教育的阶段,提前抢跑,或许能够领先一时,但却可能落后一生。
上周四,我的一位来访者张女士同我倾诉她在家庭教育方面所经历的一件事,让我感触良多。
她说自己女儿班上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很好,在班级甚至是年纪当中都是名列前茅,
张女士也是出于“急于求成”的心理,就特意加了对方妈妈的微信,想要和她取取经。
但就在上周,这个男孩用他妈妈的微信给自己发了一条语音,
直接就说:“让你女儿把手工报给我发过来”,没有称呼也就罢了,上来就是命令式的口吻。
语气还特别不好,这件事情让张女士内心对于学霸的滤镜一下就碎了。
针对提前教育行为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抢跑教育”。
心理学家贺玲峰曾经在一个视频中说过这样一段话,他说:
“我们老认为不能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
但其实学习这个东西,重点在于把握一个关键时期,早了也没用,晚了也没用。”
这段话相信能带给很多热衷于“鸡娃”的家长一点启示,
孩子的成长其实是有他的周期性规律的,
过度的人为干预,非但孩子可能不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,反而却有可能误入歧途。
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曾经提出过一个“神经顺序模型(Neural sequential model)”。
它将人类的大脑功能分为四个层级:
分别是保证呼吸和心跳的生存功能、协调肢体的运动功能、
调节情绪的情感功能和进行学习的思考功能。
当孩子处于不同的时期,其所要发育的主要功能也有所侧重,
而在7岁以前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学龄前”,孩子们主要发育的是情感认知功能,
比如抵抗挫折的能力、人际交往的能力、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等等。
而强行让孩子抢跑,将第四阶段的学习思考功能提前,
有可能会让孩子在同龄人当中展现短期的学习优势,
但从长期来看,孩子情感功能的缺失可能需要他用一生来弥合与缝补。
The End -
作者 | 汤米达
编辑 | 万安
参考资料:Jean Piaget Biographie. (2020, January 29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