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农村是一个大舞台,基层是一个大课堂,农民是一名好老师”,基层尤其是农村工作情况复杂,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际,党员干部要到农村广阔天地中扑下身子、放下架子,从“农家娃”做起,在“泥土味”里汲取永不枯竭的养分,培育出知民情、悟民事、解民忧的“调研花”。
穿农家衣、讲农家话,“一看就是咱村里的娃”。外在形象是到基层调研的敲门砖,是否贴近百姓,是否符合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形象要求,直接关系到调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。而当前,个别干部走村入户调研,要么西装领带,一身“官气”,要么嘻哈短裤,一身“潮气”,要么华衣名包,一身“贵气”;张口官话、套话、外行话,凳子床边不愿坐,田间地头不去走,在百姓看来不是自家人,自然听不到真情况,问不出真问题。只有轻车简行,在老乡家里坐得下、粗茶淡饭吃得进、家长里短聊得来,一副寻常百姓的模样,群众才会感到亲切,才相信这样的干部是百姓的“代言人”,是能干事会干事的好干部,才能毫无保留地敢讲问题、多讲问题、讲真问题。
拜农家师、交农家友,“上上中国的"劳动大学"”。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。与农民拜师、交友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,更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。毛主席曾说“到农村去,拜农民为师。在这所大学里,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。”并教导其子毛岸英拜延安农民吴满有为师,和村民交朋友,实地了解研究土地改革、精兵简政等边区建设情况。在新时代,要想下好深入调查研究这一开展工作、出台政策、制定战略的“先手棋”,同样要上上“劳动大学”,以“小学生”的心态,求知若饥,虚心若愚,不仅把百姓当“先生”,发现“真问题”,获取“活知识”,学到“硬本领”,更要把百姓当解决问题的“裁判”、调研实效的“考官”、成果运用的“评委”,用“十八般武器”真正读懂、写好中国农村这本“无字天书”,推动调研行之有效。
结农家情、扎农家根,“立根原在群众中”。“树高千尺,其根必深;江河万里,其源必长。”时下,有的党员干部长时间“宅”在高楼大厦,对农民感情的缺失使得“走近”农村却“走不进”农村,与村民“面对面”却很难“心贴心”,调研自然不会有干货。“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”。要想让调研连着真知与行动,串着信息与决策,系着党心与民心,就必须坚定人民至上立场,把百姓放在心上,从反映强烈、情况复杂的问题入手,加强系统谋划,从衣食住行到产业发展,从文明乡风到防汛减灾,用“趾间”丈量民意,用“指尖”记录民生,做到“饮水”便知百姓甘苦、“摸被”便知乡亲冷暖,真正在乡村扎实调查研究之“根”。(作者:邵蕾)
标签: